应新加坡友好高校和单位邀请,10月28日-10月31日,我校石化学院、药学院、材料学院、微电子学院、大数据学院相关负责人及人事处相关人员赴新加坡开展系列高层次人才招聘与交流活动。活动期间,代表团拜访了新加坡科技研究局、走访了胜科纳米公司、参观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重点实验室及其创新创业基地、参与了中国江苏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活动以及参加新加坡博士人才招聘会。为进一步提升引才成效,代表团还精心组织了三场专场推介会。通过系统性的学校介绍、政策解读以及与参会学者的面对面深度交流,有效展示了学校求贤若渴的诚意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现场反响热烈,取得了预期的宣传效果。此外,代表团还专门拜会了新加坡相关领域的知名教授,就共同关心的学术前沿问题、科研合作可能性以及人才推荐等进行了富有成效的会谈,建立了宝贵的学术人脉。此次新加坡之行,内容丰富、安排紧凑,不仅拓展了潜在的人才引进渠道,也进一步加强了与新加坡顶尖科研机构、高校及高科技企业的联系,为学校提升国际化水平、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未来,学校将继续拓展海外合作网络,加大海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汇聚全球智慧。
10月11日,央视财经频道《对话》栏目播出。我校博士服务团成员费菲副教授作为特邀嘉宾,为全国观众讲述了地处秦巴山区的陕西省汉中市探索开展安宁疗护试点工作成效,引发强烈关注与反响。10月11日是世界安宁缓和医疗日。《对话》栏目聚焦“破题银发善终”主题,引导社会公众关注养老问题,特别是终末期老人的照护困境。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帮扶的重要指示精神,我校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依托中组部团中央博士服务团项目,选派费菲副教授赴陕西省汉中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挂职,联合地方政府及医疗机构组建帮扶团队,针对当地“未富先老”“少子老龄化”叠加的突出问题,以发展“安宁疗护”为切入点,积极探索高校赋能地方、破解乡村振兴民生难题的创新路径。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未来,学校将紧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主线,创新机制、深化协作,持续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进一步拓展服务范围、深化服务内容、完善政策协同,为破解西部农村健康养老难题、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贡献更多“常大智慧”和“高校方案”。节目回看链接:https://m.yangsh
2025年9月10日下午,为庆祝第41个教师节,学校在科教城校区文彰楼报告厅召开庆祝2025年教师节暨表彰会议。会议对2025年获得市厅级以上奖励的集体和个人、荣获第九届“我最喜爱教师”荣获2024年度常州大学“勤廉标兵”、荣获2024年度常州大学“工人先锋号、五一劳动奖章、五一巾帼标兵岗、五一巾帼标兵”、荣获2025年度常州大学“师德标兵”、2025年度“优秀教育工作者”及从事教育工作满三十年、四十年的教职工进行表彰。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陈海群、黄海燕、沈新奎、杨琳、李忠玉、晏成林、秦义、薛冰出席会议。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代表,“我最喜爱教师”代表,“勤廉标兵”代表,“工人先锋号、五一劳动奖章、五一巾帼标兵岗、五一巾帼标兵”代表,“师德标兵”代表,“优秀教育工作者”代表,从事教育工作满三十年、四十年的教职工代表,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学院师生代表参加会议。党委副书记黄海燕主持会议。庆祝教师节暨表彰会议现场会议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幕。学生代表以一首“春风化雨润无声:那些教会我‘强国有我’的身影”诗朗诵表达了对全体教师的感恩之情。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薛冰宣读了获得市厅级以上奖励名单和第九届
9月4日下午,江苏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郁苍,省人才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刘怡萱,常州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蒋将一行来校调研人才工作。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陈海群,党委副书记黄海燕,国家级人才史一安,校长办公室负责人,人事处负责人陪同调研并参加座谈会。陈海群代表学校对江苏省委组织部长期以来对常州大学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他汇报了学校人才工作基本情况及海外引才工作进度,介绍了近年来学校在人才引进、培养、评价等工作方面采取的创新举措。郁苍充分肯定了学校近年来在人才工作上取得的成绩。他指出,学校要紧扣国家产教融合、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政策导向,将特色产业集群需求深度融入教育改革,推动校企协同、成果转化,实现教育与产业精准对接。同时,与史一安教授交流了教育教学、科研转化、日常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并表示全力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会前,郁苍一行参观了自然与合成有机化学研究院。(通讯员/樊允花 审核/孙凌峰)
4月21日下午,太原工业学院人力资源部部长杨永进一行来校调研交流。我校人事处、教务处、学科办、学生工作处、材料学院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交流。会上,人事处、教务处、学科办、学生工作处、材料学院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就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专业认证及产业学院建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材料方向工程认证及实验室建设分别进行了经验介绍,双方进行了深入交流。此次交流活动不仅加深了两校之间的了解,也为今后更广泛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双方表示将以此次交流为契机,继续保持密切沟通,共同探索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